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层出不穷,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无论是诗仙李白那豪放飘逸的诗篇,还是诗鬼李贺那奇诡深邃的诗作,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都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
正是这些顶尖才子的光芒四射,令许多同代才子反而黯然失色,鲜有人知。但他们留下的诗篇丝毫不逊色于李白等人,依然光彩照人。
明朝时期的杨慎就是这样一位被光芒掩盖却极具才华的诗人,他的一首诗词更是家喻户晓,其中开头的两句更是令人惊叹,仿佛穿越时空的震撼。
那么,这首广为流传的诗到底是哪一首呢?它不仅被引用在《三国演义》的开篇,而且在现代的电视剧中依然能听到它的曲调,成为后人口中的传世佳作。
展开剩余87%“经典永流传”,能成为经典的诗句,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正是因为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才能历久弥新,不断被后人吟诵。这不仅是诗词的魅力,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
很多流传下来的诗句,都是诗人当时的心境和遭遇的真实写照。那么,杨慎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呢?
杨慎在明朝时期声名显赫,被誉为明朝第一才子,才华横溢。他出生于四川的名门望族,家族官宦世家背景深厚。
他的父亲杨廷和曾任礼部尚书,祖父也官至湖广提学佥事。杨家之所以成为当地望族,得益于几代人的勤勉和才华,尤其是杨廷和。
杨廷和自幼聪颖,12岁便考中举人,19岁又高中进士,历经四朝,成为朝中元老,被视为当时的“神童”。
杨慎作为杨廷和的儿子,自幼备受重视,接受良好教育,天资聪颖,早早展现出卓越才华。
据史书记载,杨慎12岁时便能仿写《过秦论》,13岁随父入京时,他创作的《黄叶诗》便在京城引起轰动,名声大噪。
因此,大家对这个少年才子寄予厚望,坚信他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杨慎却未能如众人所愿,令很多人感到失望。21岁参加会试时,主考官早有耳闻他才华出众,且其父官至高位,声名远播。
杨慎与谢晋、徐渭并称“三大才子”,更被誉为首席,才名远胜两位同行,万众瞩目,却不料这光环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挫折。
会试结束后,主考官因欣赏杨慎的才华,将他的试卷置于首位,给予优待,这既是对其学识的认可,也或多或少带有偏爱。
然而,天意弄人,一场意外降临。因试卷被放在最上面,烛火不慎滴落,点燃了试卷,杨慎的答卷瞬间被烧毁,导致落第。
若换作他人,恐怕早已愤怒不已,毕竟会试能走到这一步,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耀,一场事故便摧毁梦想,打击巨大。
但杨慎坚强地承受了这次打击,三年后殿试中,他终于夺得状元,才华再次被世人认可。
此后,他正式踏入仕途,凭借父亲的背景和自身才能,官运亨通,一路顺风顺水。
然而,杨慎性格耿直,不善于圆滑世故,对权贵趋炎附势深恶痛绝,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在当时官场上被视为“迂腐”,得罪了不少权贵势力,仕途因此受阻。
即使父亲官至高位,也无法帮他摆平复杂的人际关系,杨慎的仕途充满坎坷。
1524年,他卷入“大礼议”纷争。明武宗无子,皇位传承成问题,嘉靖皇帝继位后,拒绝按礼制认武宗父为父,激起朝中激烈争论。
杨慎支持“认伯父为父”的派别,导致与皇帝意见相左。父亲早已辞官归隐,杨慎孤立无援。
最终,因政治站队错误,杨慎被嘉靖皇帝流放充军。
这段流放期间,他的文学创作进入高峰。
押解途中,途经湖北江陵,他看到渔夫与柴夫在江边煮鱼饮酒,谈笑风生,悠然自得。
此景触发灵感,写下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首句“滚滚长江东逝水”,形象描绘江水奔流不返,暗喻时光流逝,英雄无数如浪花淘尽。
这与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近,都表达了历史的无情和英雄的短暂。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眼前景象:青山依旧,日出日落,江上渔夫樵夫谈笑风生,历史的纷扰终成闲谈。
虽然诗中流露出杨慎当时的无奈与悲凉,但也显露出他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
正是这首诗的磅礴气势和深沉意蕴,让它惊艳千古,成为千古绝唱。
杨慎被贬云南时,正值壮年,诗词中更添几分辛酸与无奈。
流放三十余年,幸得当地官员郭楠等人相助,免除军役,修建书院,潜心创作,培养民族文人,协助平乱,造福一方。
直至花甲之年才得赎身回乡。
这漫长的流放生涯,犹如诗中所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辛酸苦难只有他自己知晓,却能坦然面对,一笑而过。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