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24年中上财宏观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发布《2024年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分析和研判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遇到的风险挑战。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出席会议并致辞。
刘元春表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全面审视大时代对于中国宏观环境和内在逻辑的影响,单纯就金融谈金融、就产业谈产业、就货币财政谈宏观经济都可能面临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窘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异、房地产深度调整以及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主导中国宏观经济新发展、新逻辑和新规律的三大力量。一是地缘政治的变异,使其逐步成为世界风险的主导力量,地缘政治的重构力量开始超越资本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全球经济资源配置的逻辑,全球经济增长中枢的下滑、结构的分化以及风险性质的变化,直接改变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规律;二是房地产的深度调整彻底宣告了传统发展方式的终结,中国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裂变,我国支柱产业正经历全面转化、脱胎换骨的过程。三是新质生产力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已成为时代新叙事。过去20年,我国在创新驱动战略上取得辉煌成就,走出新质生产力新路径,最为凸显的就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上取得新突破。“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去年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速维持在两位数,成为投资稳定的基石。这些突破和成就预示着新一轮技术进步在产业拓展中实现创新。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中,全面更新了传统产业政策,展现了新内涵,形成政府与市场多维互补的耦合模式。他强调,新产业、新技术的变化一定会改变传统实体经济乃至金融体系运行的规律。三大力量带来的总量、结构以及动态规律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用传统的视角难以理解中国经济的本质,也难以在局部研究中找到解决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因此,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应具备时代视野,以更高智慧来审视中国经济所呈现的新逻辑、新机制、新规律。
上海财经大学宏观团队成员、经济学院教授朱梅代表团队发布了《2024年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外部风险依然处于高位,大国博弈环境下贸易风险增加,地缘政治冲击贸易结构。国内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因素,通货紧缩压力犹存,房地产市场需求端依旧低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化加剧。虽然存在众多风险因素和困难挑战,但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复苏,1-5月经济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全年增长5%左右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经济复苏的态势和薄弱点,对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具有关键作用。供给侧方面,服务业全面恢复增长,工业稳中有升,建筑业平稳运行,但是房地产业持续下滑,目前正处于结构转型阵痛期,国际原油价格也存在小幅波动,食品价格持续回落,全球供应链压力暂行低位。需求侧方面,消费温和复苏,但是增长不及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内部分化,制造业投资带动作用增强,基建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延续下行趋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加快;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外部风险依然处于高位。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货币政策总体保持可持续和防空转的稳健状态;财政政策继续发力,但地方财政收支两端承压。报告建议,在宏观经济发展迈向新均衡的关键时期,要着力打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增强。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等分别作主旨演讲。
盛松成认为,金融数据是经济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紧密配合,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杨成长提出,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财务管理。新质生产力发展导致资本化要素愈发丰富,经济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全面提升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四大方面能力。通过优化财务方法,创造企业特色比较优势,更好反映企业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实体、股权与金融投资一体化,解决金融与实体投资分歧,更全面反映企业多元价值,推动企业财务治理、风险治理、结构治理三合一,引导企业财务向产业链财务转化。
陈钊阐述了新兴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高成长性和高突发性,通过拉动上下游传统产业的增长,刺激了经济,进而带动收缩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对城市收缩和扩张具有重要作用。
刘泉红对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几点建议,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优化重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等。
周景彤表示,在美国对华围堵政策之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表现出强大韧性。首先,中国对美出口份额下降,但外贸竞争力未受明显影响。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不降反升,出口市场结构更加多元,新兴领域出口增长强劲。其次,科技围堵倒逼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受限企业更关注研发。此外,中国仍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短期内难以被其他经济体取代。
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智库、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承办。
作者:王珍